紫笔文学 > 重走人生路之我是小厂医大结局 > 第624章 左右为难(三合一)

第624章 左右为难(三合一)


第二天,也就是九月六号清晨六点,睡在床上的李唐连眼睛都没睁,伸手摸了摸自己身边,没摸到什么东西后,睁开眼转头看了眼一旁床头柜上的表,又闭上眼睛躺了一会儿,这才掀开被子穿好睡衣走出了卧室。

他出来的时候,对面小三月的卧室门也敞开着,房间里空无一人,床上的被子平平整整的铺在那里。

以前,这个家每天早上就数他起来的最早,这两年变了。

先是煤球到了之后,小三月每天早上惦记着领狗出去解决卫生问题,还要再在院儿里溜它,所以,自己逼着自己早早起来。

而从一年前,宋小慧便开始让他教打太极拳,后来还不知道从谁那里弄来了一张教瑜伽的光碟。

这下好啦,每天也是不到六点就起床,在一楼专门给她收拾的练功房内,先打半个小时太极拳,然后再练一会儿瑜伽。

还别说,效果出奇的好,一年锻炼下来,身材越来越好不说,还解锁了不少高难度动作,什么下腰、一字马都能轻松做到,最终享福的还是李唐。

对他来说惟一不好的可能就是,他老婆现在的战斗力是越来越强悍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轻松拿捏了。

有时候他也发愁,这要是再过上几年咋整?

在二楼的卫生间内清理干净个人卫生下到一楼,刚走进客厅,就能听到从练功房内传出来的,若有若无的舒缓音乐声,推开门将拖鞋脱在门口,光脚走了进去。

锻炼身体,刻不容缓,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,为了以后不被老婆像她同事那样在其他人面前吐槽,他必须保持自己的强壮。

二人谁也不打扰谁,各自锻炼着,一直到七点钟后勤食堂的工作人员将早点送来。

今天早上是虾肉包子和玉米粥。

小三月出去遛狗还没回来,他们俩也不找,到这个点还没回来,这小家伙指不定就在院儿里其他谁家把饭混了。

这个大院里,要说谁最受欢迎,那绝对是小三月,没有之一,这小家伙简直就是个大混子。

刚搬来的时候经常跑姥姥家混饭,这是正常,后来跟这里熟了,谁叫到家里吃饭他都去。

没办法,小家伙嘴甜,就没人不喜欢。

李唐和宋小慧俩人也习惯了,只要到吃饭点自己儿子还没回来,也用不着找,俩人直接开吃,那小子肯定饿不着,说不定人家吃的比他俩还好呢。

果然,七点二十,小三月就挺着溜圆的小肚子,拉着煤球回来了。

一问,好么,被住在三号的李玉昆爱人叫到家里吃饭去了。

人家家今天没吃灶上做的早点,是叫人出去买的腊汁牛肉夹馍和肉丸胡辣汤。

这小子吃了一个半夹馍,又喝了一碗胡辣汤才回来。

回来就往沙发上一坐,撑的直哼哼,真是吃别人家的呢。

今天早上送孩子上学被宋小慧接了过去,李唐要去代表会那边开会,吃完饭就坐车急匆匆的走了。

这一开就又是一早上,直到中午吃完饭,才回到公司。

至于说送姚良忠,他跟接任的李玉昆工作还没彻底交接完毕,得两天才能离开呢。

七年时间,公司的变化很大,很多建厂时就在的老人调走的调走,退休的退休,公司的中高层早就换了一茬人。

现在,秦药集团干部的平均年龄才四十五岁,是国内无论哪个级别的国有企业中,最年轻的一支队伍。

在后院下车,从后门进入到大厅后,顶着一路的招呼声,李唐来到了十六楼的办公室。

陈东紧随其后的也走了进来。

这家伙跟在李唐身边二十年了,当年刚进厂时还是个十七八的小伙子,现如今也已经快四十了,兢兢业业的带领秘书团队干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。

不多事,不多话,也从不在任何不属于自己工作范畴内的事务上发言,不争权更不夺利,虽然级别上也属于公司中层,但很多时候他就像是个隐形人一般,很多进公司两三年的年轻人,甚至都不知道有他这一号。

也只有真正接近权力中心的人才知道,这家伙不知道是多少地方领导都想约到的人。

这些年李唐没少跟他说让他去厂里锻炼锻炼,好提拔使用他,可陈东总是微微一笑的拒绝掉,用他的话说,那就是把秘书室的整体工作交给别人,他不放心。

其实也是,李唐身边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保密的,尤其是现在再当上协商会主任后,虽然那边也有秘书,甚至还区分生活秘书和工作秘书,但平时两边的协调工作,基本都是陈东在做。

这里的很多事情那是能让别人随便就知道的吗?

作为陈家的子弟,陈东的利益是绑定在李唐身上的。

秦药集团其他中高层也许心里会有点自己的小算盘,他绝对是把李唐的利益摆在首位。

“中午怎么没回去休息?”

看着跟在身后进来的陈东,李唐有些好奇,这会儿可还没到上班时间呢。

“我中午吃饭的时候跟虎子哥联系过,他说您可能吃完饭就回来,所以我就没走。”

“有事儿啊?”

“没什么事儿,就是想看您有什么安排没。”陈东一边倒水泡茶,一边摇摇头说到。

“行啦吧你,有事就说事儿,少跟我藏着掖着的,我还不知道你了。”

用了陈东二十年,李唐也早就把他用顺手了,如果真给他现在就换一个秘书室主任,肯定不习惯,这也是他一直没强行把陈东下放去锻炼的原因。

“嘿嘿……”陈东端着泡好茶的茶杯放到茶几上,憨憨的笑着挠了挠头。

“还是少伟的事情。”

陈少伟,陈东的亲弟弟,在省城组织部门工作,当年提科级干部时,还是李唐出面找时任省城主任的李玉昆给解决的,杀鸡用了把宰牛刀。

几年过去了,现在已经是一名副处级干部。

“少伟怎么了?”

“他想……想下去锻炼锻炼,继续在这里待着,他因为没有基层工作的经历,再想提拔已经很难了。”

要说陈东对这个亲弟弟是真的不错。

“少伟今年多大了?”

“他比我小两岁,已经三十六了。”

“你都三十八了啊。”

“是啊,我当年进厂的时候整十八,这一晃眼二十年都过去了。”

“时间过得太快了。”李唐有些感慨的点了点头,然后就把话题拉了回来。

“少伟想下去锻炼是好事儿,他现在年龄上还有优势,是该去基层走走积累一下经验,那怎么着,他有没有说是想就去省城下边的区县,还是无论去哪个地方都可以?”

“您看着安排就行,他不挑,哪里都可以。”

“行,我知道了。”

“那您休息,我先下去了。”

“哎陈东,等会儿两点半的时候省财厅陈卫东调研员会过来,你让人提前下去接一下,到时候直接带上来就行。”

“我知道了。”

“嗯,去吧。”

陈卫东,杜娟的丈夫,今年已经五十八岁了,去年从财厅副厅长岗位上退二线,现在是享受正司局级待遇的调研员。

杜娟也早在两年多前,就已经从集团副总的位置上直接退休了,现在一天在家带孙子,生活惬意着呢。

陈卫东是今天中午打电话到庞虎的手机上,预约下午过来。

李唐知道他过来是为什么,算是件公事,他们财厅的领导让已经退二线的陈卫东过来,就是因为他们俩人的关系,能好说话一点。

这会儿已经快两点了,他也没进里屋休息,就坐在沙发上,一边喝着茶,一边翻看着报纸。

没想到陈卫东还没等来,倒是柳小强先过来了。

已经五十出头的柳总,在集团里来说不算年轻了,但跟地方上同级别的横向对比,那就是妥妥的年轻干部。

二十年前,时任秦山副专员的宋爸,把他从乡长的位置上调到药厂来辅佐李唐,当时柳小强谈不上高兴还是不高兴,级别虽然上调了一级,从正科升为副处,但从地方基层政府到企业,手头权力的缩水可不是一星半点。

而且当时药厂才开始蹒跚起步,虽然第一枪打的还算比较响,但当时刚刚开放,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,以后究竟会走到什么地步,谁又能知道。

风云激荡二十年,他走到了百分之九十的干部,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一个高度,现在回过头再看当年,看看以前跟他同在一个乡里共事的副乡长、主任、副主任等同僚,最高的一个也不过才是副县长。

他呢?组织内都已经成了候补委员,在几千万组织成员中排名前四百,更别提现在享受的副部行政级别了。

看着李唐,柳小强此刻真的是感受颇深。

……

“你这是……刚从外边回来?”

李唐笑呵呵的拿起茶几上的一盒珍品猴王,从里边抽出一根丢了过去,再给自己点上一根。

他啊,从上一世到如今,从不带嘴的金丝猴,到带过滤嘴的,再到现在八块钱的珍品猴王,就跟猴干上了,两世都不带换烟的。

“国庆今天过来了,中午请我在外边吃了碗泡馍,吃完我俩闲聊了一会儿才回来。”

张国庆,九四年秦山药业股份变动,行政级别升格后第三次重组,成立集团公司,又成立了一家集团控股的关和堂股份有限公司,统管即将开始建设的关和堂中医馆,他以集团副总的身份,兼任第一任总经理。

到了九八年,省里调将,李唐将工作成绩非常出色的张国庆推荐了过去。

经过省里考察,时年五十三岁的张国庆调任宝市领导,完成了从企业干部到地方领导的华丽转身,现在两年过去了,他干的还不赖。

“他堂堂一个地市领导就请你吃泡馍?你应该把碗扣到他脸上去。”李唐开玩笑的说道。

“哈哈哈,他倒是想请我去粤珍轩吃山珍海味呢,关键是我吃不下去啊,咱关中人的胃也就这样了,一碗泡馍,要么一碗油泼面,再来个凉拼,非常好了。”

“怎么着,国庆找你还是说七厂扩建的事情?”

“是啊,一直被省城和秦山压着常年当老三不说,秦北的榆市现在是今天发现一座油田气田,明天又挖出一个煤矿,眼瞅着这一半年的产值噌噌往上冒,他们领导班子能坐住才奇怪呢。

咱们西北的城市想从外边拉投资不容易,只能是在已有的企业里想办法苦练内功了,要说见效快,那还得是药厂,如果能扩建,到时候既能提高工业产值,还能增加外汇收入,更能增加就业岗位,一举多得的事情,他不上心都不行。”

随着改革的深化,企业优化、重组、转型速度加快,越来越多七八十年代看着还不错的企业走向了末路。

这些老牌企业的没落,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待岗工人。

年纪大点的待岗工人可以选择买断工龄,地方财政给予一次性的补偿,可说句实话,买断工龄的钱真的没多少,少则几千块钱,多的不过万把块,咱就说这点钱能干啥。

这是年龄大的工人,本身距离退休就没几年了,年轻点的想买断都不行,人太多,财政补偿不起。

可已经停工了的企业发不起工资,那总得让这些人有口饭吃吧,地方财政上还得想办法,给这些人发一个过渡期的最低生活保障。

这就得各地根据自己的财政状况自己想办法了,于是,有的地方给这些企业已经破产的工人每个月发一百八的,也有发二百,二百二的,三年的过渡期,也就是说,这笔钱最多每个人能领三年。

两千年了已经,这点钱够生活吗?没办法,这就是所谓的阵痛期。

全国各地都一样,总体来说,南方以及沿海城市因为私营、个体经济发达,表现上来说还能好点,最难受的就是中部和北方了。

从八十年代中末期开始,李唐就一直在省里领导面前说国企要转变思路,不能等、靠、要,要积极走出去,依靠自身努力转型,有没有效果?肯定有。

上一世很多死在九十年代的企业现在依然存活着,有的干的还真不错,但依然有大半的企业倒在了路上。

他上一世就不是干实业的,对很多东西也是后来从报纸上、网上看到的。

说,很多人都会说,真的要做的话,尤其是实业,那不是屁股一拍就能做成的。

有时候国企的成本就是比私企要高,这不是浪费不浪费的原因,而是国企就是有它的责任在。

就像秦药,现在整个集团干部加职工已经超两万人了,这其中,干部其实并没有多少人,整个集团总部拢共也才四百多人,相比起其他很多大型企业来说,这点搞行政的算个屁啊。

秦药如果想进一步控制成本,非常简单,上自动化流水线就成,都不用上最先进的,普通的就可以,那样的话,最少能裁员三分之一的一线工人,全集团每年可以节省出来近亿元的人力成本。

问题是,被裁掉的那些工人怎么办?把他们推到社会上以后,社会上能不能提供那么多的工作岗位,让他们有口饭吃。

所以,这些年不少人在报纸上,在媒体上大放厥词,激昂慷慨,对着秦药指手画脚,说应该这样做,能节省成本,应该采购那个自动化流水线,能节省成本,说秦药的领导根本不懂经营企业,浪费国家的钱。

这些人说他们的,秦药这些年该怎么做依旧怎么做,省里、上边,不管哪级领导都不会说什么。

自动化流水线好采购,成本控制谁不懂啊,可裁出去的几千名职工他们怎么办,他们就代表了几千个家庭,涉及人员几万,这些人被裁了以后怎么生活?

其实也就真亏了没有什么研发费用的投入,如果像国外那些制药企业,每年都扔几十上百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进来,还不一定能搞出什么有用的东西,秦药如果跟它们一样,呵呵,恐怕早就破产了。

这就是上边一直特别优待李唐的原因,够资格了解内幕的人都知道,那百分之十六的股份,看似很多,但根本不足以体现出他的重要性,因为原本人家可以拿到的更多。

所以,他享受的待遇,他的行政级别一提再提,为的就是给他补偿。

……

话题扯远了,柳小强的话让李唐沉默了一会儿,抽了两口烟后,他问道:“你是怎么考虑的?”

“根据现在各厂的产能以及订单来看,也是到了通过扩建来进一步扩大产能的时候了。

但现在还有个问题摆在前面,那就是咱们这些药厂建设的都比较早,当年几乎都是在城市边缘。

可这两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以及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,按照各地的规划来看,除了延市的七厂和康市的九厂之外,其他八家厂子都牵扯到搬迁问题。

那么现在是统一根据各地规划,一起重建厂区搬迁,还是分批进行,如果分批进行,排在后边的几个厂,现在还要不要扩建?”

听完后,李唐吐出了一口气。

厂区重建,搬迁,这里外里的折腾下来,不说要花费多少钱了,光是时间都得两三年。

以前建厂区的时候他不是没考虑过之后的城市发展问题,但当时的厂子都是收购的一些老厂,原本就在那里,总不能他接手后就要先搬家,然后一搬还就搬老远,别的不说,厂职工生活也不方便啊。

现在厂区搬迁势在必行,就拿秦山来说,一厂和二厂厂区现在几乎就在秦山市区的正中心,这哪里能行啊。

“你开总经理办公会讨论过这个问题没有?”

“还没具体上会,不过私下里我跟他们都谈过,包括几个厂的厂长,应该说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,那就是一起部署开始新建,一步到位。

新建并不会影响现在厂子的运行,工程进度也肯定有快有慢,这样下来,搬家也是有先有后,搬家的时候对产量肯定有影响,但也不会太大。

另外还有一个问题,秦山市现在总共有一、二、三、五四家厂,其中一厂二厂规模最大,这次新建搬迁,按照计划三厂五厂也要扩建,扩建后的目标要实现产能翻番,如果不考虑全自动化生产线,那么势必每家厂都要再招一两千工人。

这些都无所谓,主要是秦南的汉市,商市,以及铜市现任领导,都想让咱们给他们那里也搬过去或者设一个厂,说作为省属企业,咱们不能厚此薄彼。”

秦山市一家就拥有秦药四个厂,虽然三厂五厂规模最小,但蚊子再小也有肉啊,每年的产值就在那里放着呢,别说那几个还没有药厂的地市了,就是省城看着都眼馋。

意见都不知道提了多少回了,秦药的领导们,包括李唐也为难。

秦药起家就是靠的秦山地区,当年地方政府没少给予帮助,现在势大力强就想搬走这个搬走那个,有点太过河拆桥了。

九十年代初秦药总部搬到省城,对秦山的经济腾飞就是一次打击,那时候可以说是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,现在呢?要搬走厂子你准备说啥?

别说什么着眼全省大局,年终汇报的时候,领导绝对不会因为数据不好看而表扬你。

李唐坐在那里抽着烟,皱着眉头想了半天,才开口说道:“这样吧老柳,回头你跟秦山的领导见面谈一下,三厂五厂合为一个厂,另一个厂的编制搬到秦南,具体放到哪个地市,你们看着办,这是最终结果,如果谁还不满意,让他来找我。”

“呼……”柳小强长出一口气。

有董事长发话,他就不担心再有谁给他施加压力了。

“呵呵,看来宝珍主任的心这次又得滴血了。”

陈宝珍,现在已经是秦山市的主任了,不过以她的年纪这也就是最后一任,两年后换届,估计就会退到代表会或者协商会去享受一个更高级别的待遇,继续发光发热两年再正式退休。


  (https://www.zbbwx.net/book/3220479/11110511.html)


1秒记住紫笔文学:www.zbbwx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zbbwx.net